「愛之喜」:
佛里茲·克賴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是奧地利出生的美國小提琴家、作曲家。
充滿維也納香氣的樂曲。曲中使用維也納圓舞曲的節奏,表現跟情人在一起的喜悅。聽這首作品,依稀看到一對情侶婆娑起舞,傾心交談。維也納圓舞曲雖然使用3拍子,但各拍長度並不平均一致,其第2拍槍了一點拍子,因而第2拍與第3拍間的間隔略長,因而形成很有特徵的流動感。這種圓舞曲是維也納人引以為傲的舞曲,而克賴斯勒極為喜歡這舞曲,因而寫了許多使用其特徵的作品。樂曲一開始就驅使雙音奏提出活潑的主和弦,旋律單純易親。中間樂段是F大調,美麗如夢的旋律,像是陶醉在愛的懷裡。
「美麗的羅絲瑪莉」:
佛里茲·克賴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是奧地利出生的美國小提琴家、作曲家。
羅絲瑪莉(Rosmarin)是一種花的名稱,並象徵少女之可愛與貞潔,也成為可愛女性的暱稱。
此曲與「愛之喜」「愛之悲」並列為克賴斯勒的代表作。有一段時期,他稱此曲是別人所寫,他只是編曲而已。後來承認是他的作品,因而挨了一陣罵。這首作品表現出小提琴的優雅與華麗特質,而常成為小提琴演奏家喜歡演奏的安可小品。
主題是組合主和弦的琶音與半音階的跳弓而成的輕快優雅又甜美的旋律,中間樂段則利用「三比二」(hemiola)技巧以尋求節奏之變化。主題並不做特別的變奏,卻會反復幾次。「三比二」技巧主要出現在巴洛克或古典主義音樂,在3拍子的樂曲中,把前後兩小節的6拍子加起來後,分成大的3拍子。例如3/4+3/4拍子的兩小節,弄成大的3/2拍子小節。「hemiola」原來是「1+1/2」的意思。這種技巧常用在終止式中。
「F大調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貝多芬(1770-1827),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1802年,貝多芬的生活很痛苦。疾病、痛苦、失戀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感覺實在支持不住了,開始有點消極,他甚至寫下了遺書,想到自殺。但是,一貫堅強且勇於鬥爭的他,終於挺了過來,也就在這一年他創作了這首《F大調第二小提琴浪漫曲》,用貝多芬的話來講,就是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F大調第二小提琴浪漫曲》,作於1802至1803年間,為貝多芬僅有的兩首小提琴浪漫曲之一,充分體現出作者在旋律創作方面的天才手筆。本曲為2/2拍子,f大調,迴旋曲形式。樂曲處處洋溢著優美絕倫的韻律。
樂曲開始,主奏小提琴隨著只有弦樂群的伴奏,呈示出第一主題,並附有很多美妙的裝飾音,華麗至極。第一主題經過管弦樂的全部合奏予以重複之後,主奏小提琴又陸續引出後面的幾個主題,經過各種展開、轉調,又復歸於第一主題。尾奏通過主奏小提琴在漸慢、漸弱的氣氛中結束樂曲。
「孟第-查爾達斯舞曲」:
這首充滿吉普賽風味的舞曲,是義大利作曲家孟第(Vittorio Monti, 1868-1922)最廣為人知的小提琴名曲。「查爾達斯」是一種匈牙利民間的舞蹈,在樂曲結構上主要分兩部份。第一段叫Lassau,速度悠揚而緩慢;第二段叫Friss,大多是急促的快板,並使用了大量的切分節奏,因此氣氛格外熱情奔放。此曲最初是為小提琴、曼陀鈴和鋼琴而作,而今天的版本,是保留了原有的小提琴外,搭配了吉他和手風琴的合作,展現出更道地的吉普賽風味。